(三)加强对政策落实的监督。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百日会战令人难以忘怀。
1926年,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他的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
(记者李苑、陈海波、齐芳) 相关报道:于敏: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董瑞丰)28载隐姓埋名,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于敏,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如果我们利用好信息技术的手段,就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城镇就业人口能够通过科技的学习和应用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就业和创业的问题,这对提升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密度也是很有好处的,从而培育更多的科技创新潜力。
而现实情况是存在很多人岗不相适的现象。近代科学传入中国10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曾面临国家灭亡、民族灭种的危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有用之用,是救亡图存。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是充满朝气的,其潜力是无限的,可以不断培育。而此前的研究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每万人口科技人力资源为498人。
科技人力资源密度是指科技人力资源在全国总人口当中的数量,这一数据反映出一国科技创新的潜力有多大。科技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探索、好奇心驱动、追求无用之用的氛围,对培养科学大师和顶尖科技人才很重要。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多向沟通渠道应该打通。一个人在自然科学相关专业毕业以后,可以说基本具备了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对提高他(她)理性思考的能力、创新的精神等是更重要的,也是更持久的。科技人力资源的组成分为两部分,一是大专以上学历、自然科学相关专业毕业,这个称为具备资格的科技人力资源。
研究生、本科和专科学历呈金字塔型分布。二是在岗的科技人力资源,指虽然没有获得大专以上学历,但在科技岗位上工作的情况,比如企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一部分乡村医生等。一刀切是从管理者思维角度出发的,但如果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分类评价就十分必要,而且分类应尽量做到具体、细致。一般情况下,科技人力资源密度高至少反映了总体人口当中具备科学素质、科学技能、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人口比例较大,那么这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潜力就会比较大。
这为我们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另一方面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科技投入增加等原因有关。
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人们对科技学习和应用的门槛不断降低,学习渠道不断扩展。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整个科技人力资源以中青年为主。
截至2016年底,二者的总量是9154万。不过从长时段来看,我们还是鼓励科技人才去国外学习深造。《报告》以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驱动为主题,对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结构等进行了测算和定量化描述,分析了国外科技人力资源的竞争态势,总结了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9154万人,总量仍稳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密度出现增速下降的趋势,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如果一个人能把科学当中深层次的理性、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那么他(她)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将具备创新的潜力。
《中国科学报》借此对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大亚进行了专访,以期更深入地解读《报告》相关内容。虽然这种潜力的释放有很多现实条件的约束,但是有潜力和没有潜力是质的区别。
这几年人才回流的态势比较明显,总体上说仍然是流失大于流入,但流入的量在增加,流入的层次也在提升。分类评价应当成为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基本要求,分类评价的实质是真正有针对性地激励人,不是一刀切
它的作用在于将铀-235和铀-238这对双胞胎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可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获此殊荣后,吴自良把奖状复印后分发给每一位参研人员,最后把重达一斤的金质奖章交给研究所。
苏联专家撤离中国时,也带走了绝密级别的分离元件技术资料。从立题之初,经过调研,吴自良提出用我国储量丰富的锰和钼代替稀缺元素,带领年轻同事们来到炼钢厂,亲自买来器材和大家一起做实验。那时吴自良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逢年过节也不休息。70年代,他针对半导体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成品率低和可靠性差的问题,提出并指导开展单项工艺和硅材料品质因素的研究,获得了中科院和上海市的科技进步奖。
这也是一项寂寞的工作,在十多年的漫长时光里,甚至不知结果怎样,成败如何。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国外权威期刊上,引用率相当高。
最后,中国科技工作者终于制成了与40X钢相比生产成本更低,低温冲击韧性、回火脆化敏感程度等性能更优越,疲劳性能相仿的锰钼钢。整个实验大楼第四层的一半都被封闭起来,大家白天晚上、加班加点地工作。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吴自良对学生论文的要求十分严格,注重成果创新和写作质量,反对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和低水平重复,更反对粗制滥造的文章。邹世昌回到上海后,马上把这件事情汇报给吴自良。
最后,张宏等人只得在作者列表中删去他的名字,仅在致谢中提到他的贡献。《中国科学报》 (2018-12-17 第6版 院所)。学生不禁暗自责怪老师太过认真、速度太慢。1953年,吴自良还承担了朝鲜战场急需的特种电阻丝的研制任务。
这项工作没有什么资料可供参考,全靠大家一起摸索。他的学生、原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研究员张宏至今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暑假,他看到吴老师在家里穿着汗衫短裤,在电扇下挥汗为一位学生修改英文论文。
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带领团队攻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心脏的历程,就是其中一则神秘的传奇。这是当年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之一,项目中包括生产载重达5吨的载重汽车。
由于这两种金属元素在我国都比较稀缺,国产化面临较大困难。在今天看来,甲种分离膜的研制工作是一段激动人心的传奇,但是对吴自良和他的战友们来说,这是高度机密的工作,很长时间里不能向外界吐露。
评论留言